xc杏彩体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光气中毒救治新技术:省人民医院杨春丽贡献“江西经验”

发布时间:2024-07-06 作者: 产品中心

  2019年7月16日,一场关于“光气”中毒救治的学术交流会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小会议室举行。来自德国汉诺威学院、从事光气中毒救治的毒理学专家保罗教授,第四军医大学毒理学教授李文丽、上海科思创公司荆河主任,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杨春丽主任等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就光气中毒施救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保罗教授通过幻灯片讲述了他从事光气基础研究数十年的心得体会和试验数据。杨春丽则向大家介绍了2018年4月份她救治光气中毒的成功案例。

  光气,是一种什么气体呢?为什么这样一场有关光气中毒抢救的学术交流会会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举行呢?

  2018年4月的一个午夜,主任医师杨春丽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急诊科收治了几位气体吸入中毒的危重病人,需要她到场会诊。病情就是命令,她立即驱车赶回医院,投入抢救病人的工作中去。

  病人总共11人,经过常规治疗后病人病情无好转,院领导格外的重视此次突发事件,立即打开绿色通道,将最危重的5位病人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这5位病人口唇发紫、严重缺氧,其中一位甚至因为用力呼吸出现了气胸,脖子、肩膀处的皮下组织都是气体......情况万分危急,病人命悬一线。

  经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后,最终确认是光气中毒(光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农药、医药、有机合成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合成等诸多领域。光气毒性较高, 而且曾被用作化学战剂制造毒气弹)。此时,病人已经肺水肿得不成样子,喉咙里头的痰水像水龙头被打开一样往外直冒,在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时,因为声门里涌出大量液体,医生插管后都不禁怀疑自己有没有插到气管里去。杨春丽不忍心看着鲜活的生命就此终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全科医务人员,同时将病情再次汇报院领导,在院领导的支持与协调下同时给4个病人上了ECMO治疗(高级生命支持机器,可短时间内替代心肺功能),并结合自己20余年临床救治经验,展开了与死神的拉力赛。

  杨春丽48小时没有合眼,守候在重症医学科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施救,及时作出调整救治方案、药剂用量等,硬是把五个严重光气中毒病人从死神身边抢救回来。

  2018年下半年,杨春丽写了一篇有关光气中毒抢救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某权威医学杂志。这篇论文引起了远在德国的保罗教授关注,他从事光气中毒基础研究数十载,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和试验数据,却不进行过临床救治。当他看到杨春丽的论文后,便按照文章中杨春丽的邮箱给她发电子邮件,要求见面进行学术交流。谁知道,杨春丽是个工作狂,每天忙于抢救危重病人,没时间细看邮箱里的邮件,对于英文邮件更是懒得过目,一删了之。

  保罗教授锲而不舍地同上海科思创公司以及陕西、浙江、江苏等地的友人发邮件寻求帮助,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得以面见杨春丽,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学术交流会。

  保罗教授有过和杨春丽类似的救治想法,却从来就没在病人身上使用过。据保罗教授介绍,从2015年到2017年,全世界也只有五个光气中毒患者被救活的报道,印度3个,中国1个,韩国1个,其他的全失败了,所以,保罗教授觉得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科杨春丽抢救成功的案例很有标志性,涉足光气生产、使用的企业再也用不着担心只能眼睁睁看着光气中毒人员死去的悲剧发生。杨春丽施救的这个案例,堪称世界医疗界光气中毒抢救成功的经典案例。

  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杨春丽2005年从山东来到南昌,负责组建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当时科里设施简陋,病床也只有4张,这让她大吃一惊,“认为自身走错了门”。她跑到医院大门口再次看了看医院的招牌,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江西省人民医院。

  省人民医院在2005年之前并没有设立专门的ICU,也没有专职的医生,直到杨春丽的到来。她硕士研究生攻读的正是lCU专业。ICU成立之初,大家对此很陌生,就连本院的专科医生也持怀疑观望态度。

  ICU是一个很独特的科室,没有自己专业的门诊,不分内科外科,凡是危重病人都会送往ICU抢救,ICU医生好像跨界的“斗战圣佛”,“神通广大”,这是一个能救命的科室,每天都在与死神搏斗,用自己默默地付出从死神手里夺回病人的性命。

  面对简陋的条件,面对同事们的不理解,想到自己从山东到江西,工资比在山东还下调了,她感到有些委屈,于是她有了南下寻求发展的想法。爱才惜才的院领导积极行动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同在本院工作的杨春丽的丈夫将她从召回,为打造江西省内一流的 ICU打下了坚实基础,谱写了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式”的杏林佳话!

  杨春丽重回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遇上了一件让她心灵震撼的事情,通过这件事,她真实地感受到江西老俵的淳朴善良,促使她深深地爱上江西这片红土地,爱上了江西省人民医院。

  这是一个令人哀伤而又感动的真实的故事。一位出了车祸的退伍军人,眼看着生命没有办法挽回。他的妻子找到杨春丽提出把他的遗体捐赠。杨春丽以为家属要谈条件,就告诉家属说捐赠是无偿的,可要三思而行。这位退伍军人的妻子告诉杨春丽,她俩谈恋爱时就有过约定,无论谁先走,都将遗体无偿捐献出去,因为这样一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位退伍军人的妻子深情地说:“他的眼睛,他的心脏都能用。即使是在别人身上,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有人在看我,我就会想那可能是我老公的眼睛在看我!”

  杨春丽说,这对夫妻给了她很大的感动,从那一刻起,她下决心留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留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她将把平生所学无私奉献给病人。妙手仁心,救死扶伤,践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中华杏林传统。

  面对患者和家属那期盼、乞求、感激乃至于充满敌意的眼神,她都淡然置之——因为她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凄徨,无助,忐忑,求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芸芸众生,面对亲人的生死关口,谁能够不痛彻心扉?谁能够不情绪激动?杨春丽默默地履行治病救人的天职,有时甚至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误解,尽最大的努力去和死神搏斗,挽救病人的生命。

  有一天,杨春丽正在上班,有护士来喊她,说是门外有人求见。她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那个人见面就问杨春丽,自己手中收藏的一个手机号是不是她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来人用手机拨打了这个号码进一步验证,听到杨春丽手中的手机响了,来人紧紧抱住杨春丽,嚎啕痛哭。

  原来,这名妇女是杨春丽两年前重症病房抢救过来的一位九江山区的病人。当时也是深夜,省内另外一家医院邀请杨春丽等专家去会诊,大多数会诊专家断定这名40多岁的患者难以挽救,杨春丽自告奋勇,深夜坐着救护车一路陪同,将病人安全转运到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经过杨春丽主任和同事们的科学治疗,悉心照料,患者病情日渐好转,直至出院。值得一提的是,她收治那名患者后的次日早上,便收到同行专家打来的问询电话。一连五天,天天打听,杨春丽告诉那名专家,患者已经转入普通病房,对方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杨春丽没想到的是,在鬼门关前打了一转的患者,事隔两年,居然会找上门来当面致谢。她回家养病期间,丈夫弃她而去,她顽强地支撑门庭,直到可以外出,才来南昌寻找救命恩人,这也是她重病后第一次走出村庄,她已经不记得杨春丽主任的模样,但是她们全家都存着杨春丽主任的手机号,因为她们知道,是这个手机号的主人救了她!

  “多少寒霜多少心碎,多少无奈慢慢体会”。熬夜,持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对于ICU的医生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作为医生,会牺牲很多。杨春丽却说她从不后悔,虽然有时候真的很想直接撒手不管,但一想起病房里的病人,脑子又飞快地转起来了,千方百计寻找妙手回春的救人之道。她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下辈子,我宁可去当产科医生,也不做这ICU的医生。产科医生迎接新的生命,成天喜气盈门。ICU却是成天面对生死抉择,不胜悲凉。”

  身为重症科的主任、ICU病房的负责人,杨春丽好比一位站在悬崖峭壁边上的勇士,面对即将坠下悬崖,跌入万劫不复的病人,她勇敢地伸出自己温暖的大手,以一个弱女子之身,拼尽全力,将生命拉回人间。这简直是与虎谋皮,与死神赛跑。

  聊起对孩子的教育,杨春丽主任满怀愧疚,她坦言最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她和丈夫从来没时间过问孩子的作业,考试卷上家长签字,也是孩子自己签,购买课外辅导,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等,都是孩子个人选择自己做主,她只负责掏钱。

  多少个夜晚,夫妻俩在医院加班、值班,只留下孩子独自在家熟睡。做母亲的心疼孩子,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里会害怕,就打开客厅的电灯,悄悄的出门去上班。她次日回到家中,问孩子害不害怕?小孩子懂事地说:“你一出门我就知道,但我不会喊你!因为你是去救人。人家也是一条命啊!”令人欣慰的是,杨春丽的儿子很争气,很优秀,现在已经读大四了。端的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书香门第出才子。

  杨春丽,女,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编委,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症分会委员,中国健康科普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重症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江西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委。